baet365引导基金规模超46万亿:返投比例逐年下降 投资渗透率充分有效
baet365刚刚过去的2022年,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行业经历了投募与募资的双重考验。与市场化GP普遍放缓投资节奏,甚至收缩团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家和地方引导基金的大力发展和活跃。特别是在替代性机会、扩大内需的大背景下,引导基金对于中国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愈发重要。
近年来,不仅大规模的政府引导基金接连设立,为了进一步整合地方产业资源、发挥地方产业优势,多地政府还官宣成立产业母基金群,以及运用多级政府联动等发展战略,持续扩大引导基金的产业引导效应。
进入2023年以来,引导基金的热度仍在延续,截至目前,已有包括江西、安徽、北京、上海、湖北等多个地方政府宣布了新的引导基金规划。
其中,安徽省在1月印发了《支持风险投资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提出将设立2000亿元的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并支持国有企业设立总规模不低于1000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除了提供长期资金以外,安徽还在人才培养、项目储备多个方面对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引导基金走到今天,无论在规模还是在运作方式上,都已经愈发成熟。
近日,LP智库发布了中国引导基金产业赋能报告,报告研究显示,截至2022年11月30日,国内共有近2000家引导基金,子基金和中间主体18550个,其中,807家有实际子基金出资,基金总规模达46370.58亿元,平均基金设立规模为57.46亿元。
在所有基金中,直投项目两个及以上的活跃子基金有4695只,平均出资子基金规模32.91亿元,平均出资子基金数量12.34只。这些子基金背后的私募股权及创投基金管理人共有2666家;穿透到底层的被投资企业个数达31318家。
在单只基金规模方面,单只引导基金的体量正在迅速增长,有52家管理人所管理的基金中引导基金出资规模超过50亿;77只政府引导基金参与出资的子基金合计管理规模超过500亿。
LP智库创始人国立波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政府引导基金已经成为支持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行业的中坚力量。在赋能和引导产业发展方面,引导基金发挥的作用更加显著,也成为政府促进战略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抓手和驱动力。
在资金效应方面,子基金管理规模合计为128317.41亿元,政府引导基金的平均财政资金放大规模为4.83倍,平均每只引导基金直接和间接支持企业142.79家。
值得注意的是,引导基金支持企业数量的分布方差较大,有超过1/3的引导基金支持企业数量不到10家。对此,国立波分析称,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引导基金天然带有培育地方产业、为地方招商引资的职能,部分没有投资地域限制的国家级引导基金和部分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如北京、深圳等)的引导基金返投任务比较容易完成,更容易吸引到在投资端更活跃的市场化管理机构。
随着产业的发展和中国资本市场的日渐完善,近年来,政府引导基金也逐渐朝着更加市场化的方向发展,返投比例有逐年下降的趋势,1:1的引导基金已经出现。baet365与此同时,引导基金还协调地方政府,在人才吸引、项目孵化、税收政策、土地批复等多方面给予创业者支持和鼓励,而对于被投企业而言,引导基金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极具价值的背书。
在出资比例方面,2022年,在引导基金向子基金出资规模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子基金合计管理规模出现大幅下降。这说明引导基金在2022年的新设立基金LP占比出现了快速上升的趋势,出资占比接近1/3,而社会资本的参与度则相应降低。
这与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在去年经历的募资寒冬高度相关,根据华兴公布的统计数据,2022年VC/PE披露的新募资金量为2476亿美元,与2021年相比下降了33%。如果把出资人的范围继续放大到所有国资,其出资占比则进一步上升至50%以上。
在投资渗透率方面,3/4的被投企业背后只有一只引导基金,另外有1331家被投企业背后有5只及以上引导基金的直接或间接出资,占比不足5%,引导基金的内卷程度较轻。
国立波表示,这一渗透率反映了政府引导基金目前在进行产业赋能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比较充分和有效,对于省市区三级地方政府和国家级引导基金而言,5只以内的引导基金支持同一家企业是比较合理的情况。而多只引导基金支持同一家企业往往意味着,有部分引导基金的诉求之间可能产生潜在冲突。他认为,未来随着地方政府引导基金的不断发展壮大,这种潜在冲突将有可能会继续加剧。
从地域分布上来看,注册于北京、江浙沪和广东的被投企业数量超过2万家,占比接近2/3,其中,北京的引导基金规模最大,但广东、浙江、重庆等省份的引导基金更活跃。
从投资行业上来看,第一产业企业占比仅有1.33%,第二产业企业占比13.92%,第三产业占比达85%。引导基金对农业、制造业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中国仍有大量优秀的企业可以被挖掘,特别是在制造类企业中,引导基金和股权投资机构的渗透率都依然偏低。
值得注意的是,兼具科技创新力和成长潜力的“专精特新”企业十分具有代表性。尽管“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功IPO的几率很大,但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却较少出现在其股东名单中,且聚集效应尤为明显。baet365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baet365股权投资机构在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的渗透率为26.5%,而在所有“专精特新”企业中的渗透率仅为13.4%。
《2022创投助力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研究报告》的数据也显示,有2/3的投资机构仅投资了一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投资数量超过10家的机构,仅有99家,且参与企业首轮融资的机构数量更少。大部分机构对于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投资和退出,仍处在浅尝辄止的状态。股权投资机构与“专精特新”企业之间,在投资结果上尚未达成共识。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帐号